記者從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獲悉,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中山大學組成的聯合考古隊,在2024年度的南或河流域舊石器考古專項調查中,新發現舊石器地點30處,其中至少有8處地點觀察到原生地層。

本年度的調查以正在發掘的南或河遺址為中心,分向上游方向和下游方向進行了全面調查。共發現舊石器地點30處,其中正在發掘的南或河遺址命名為第1地點(BN1),其他地點按發現的先后順序依次編號至BN30。
本次南或河流域的專項調查工作共采集石制品1191件。大部分采集石制品分布于南或河兩岸河曲彎道沉積區的Ⅰ級和Ⅱ級階地,也有部分地點發現于更高階地。各地點的石制品原料多樣,有砂巖、凝灰巖、泥巖、灰巖、礫巖、沉積巖、片麻巖、石英巖、石英等,其中又以砂巖、灰巖為主。

聯合考古隊相關負責人介紹,雖然總體上各地點的石制品原料較為相似,但也發現由于南或河流域上下游基巖的不同,使得河流礫石呈現出一定的差異,導致上下游不同地點的原料種類和豐富度也有所不同??傮w而言,石制品具有典型的中國南方礫石工業的特點,同時又包含典型的和平文化特征。據了解,和平文化指的是東南亞中石器時代至新石器時代早期的文化,是狩獵采集人群向定居人群過渡階段的一種獨特的石核工具文化。

比較而言,調查所得各地點石制品的文化面貌與發掘點BN1所獲石制品面貌特征一致,已知其年代學數據可早至距今1.4萬年。這是海南地區目前發現的遺址數量最多、單個遺址面積最大、石制品數量和文化內涵最豐富、年代最老的舊石器時代曠野遺址群。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調查地點經解剖仍保留有原生地層,為下一步在流域內系統開展考古發掘與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基礎和工作方向。從各調查點采集石制品的技術分析研究南或河流域該階段的史前文化傳統可以為解決中國華南和東南亞地區的文化互動這一重大國際前沿學術課題提供重要線索。
(總臺記者 朱永 范珊珊)
編輯:齊永濤
責編:韓巍